奖项:优秀作品奖
作者:黄琪瑞
奉贤校区的清晨总裹着海风的咸涩,霞光漫过通海湖面,在校训石上镀了一层金边。“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八个大字浸润着露水。倒映出晨跑员工的身影。教授每日在此驻足,指尖抚过“明德”的凹痕,总会想起三十年前导师的告诫:“化工人的德行要像分子筛,筛去浮华,留住纯粹。”此刻实验楼传来玻璃器皿的轻碰声,与林间早莺的啼鸣交织,仿佛这座以化学反应闻名的学府,正进行着另一场关于精神提纯的催化实验。
荷生淤泥:
通海湖的荷花总是醒得比晨光早。当第一缕风掠过奉贤校区的天际线,那些深陷淤泥的根茎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提纯仪式——水分子穿过层层叠叠的纤维导管,将浑浊沉淀成叶脉间透明的脉络。荷茎中空的腔体里,藏着自然界最古老的廉洁法则:唯有截留泥沙的层层滤网,才能托举起不染纤尘的花冠。
这让我想起实验室里那些沉默的分子筛。那些蜂巢状的晶格孔隙恰似荷茎内螺旋上升的维管束,在微观世界执行着更为严苛的筛选程序。当催化剂在孔道中完成物质的提纯与转化,窗外的荷塘正将晨曦过滤成露珠。科研与自然在此达成隐秘共识:真正的洁净,始于对混沌的驯服与重构。那些被筛去的杂质并非消失,而是在另一个维度完成了道德意义上的能量守恒--或是化作实验室废液处理系统的警示红灯,或是成为荷叶背面滋养蜻蜓幼虫的有机质。
气凝为露:
图书馆玻璃幕墙在正午折射出棱镜效应。当光线穿过七层钢化玻璃的夹胶层,原本混沌的白光被分解成光谱,又在落地瞬间重新融合成更纯净的透明。这让我想起那些在文献数据库里穿行的年轻灵魂:他们的思维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经历着类似的提纯过程——剔除学术不端的虚妄色散,留住真理光谱中最本真的波长。
通海湖畔的鹅卵石见证过太多这样的精神蒸馏。那些被潮汐反复打磨的石块,表面逐渐生长出类似晶体结构的纹路。有位老教授曾说,这恰似知识分子的风骨在岁月中的显影:每一次与诱惑的摩擦都让质地更紧密,每场暴雨冲刷都使内在的晶型更清晰。当夕阳将石滩染成琥珀色,你会发现最朴素的卵石反而折射出最璀璨的光——因为纯粹,本就是最精密的棱镜。
根系交响:
奉贤校区的银杏大道藏着部立体的编年史。那些深埋地下的根系像极了纪委档案室里缜密的监察网络——主根垂直刺穿地层汲取养分,须根横向编织出防止水土流失的伦理之网。最奇妙的莫过于树瘤的形成:当真菌试图腐蚀木质部,树皮便分泌出单宁酸构筑防御工事,这些抗争留下的疤痕最终化作树干的勋章。
在材料学院的扫描电镜下,这种自我修复机制显露出惊人的美学高分子链在断口处重新交联,其精密程度不亚于纪检制度填补漏洞的应急预案。实验员调整着真空腔内的参数,仿佛在模拟某种道德真空下的压力测试——当外界诱惑的压强突破阈值,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便自动启动重排程序。这让人想起荷塘里那些自我矫正的莲茎:风愈狂,茎秆中的螺旋纤维愈是旋紧生命的螺栓。
星图校准:
实验楼的电子显微镜在午夜自动校准。当城市霓虹在物镜镀膜上投下斑斓光斑,载物台却始终锁定北极星方位——那是颗永不偏移的道德基准点。观测屏上,纳米级别的探针正在描摹氧化铝表面的原子台阶,其运动轨迹与纪检干部核查经费流向的思维路径惊人相似:都需要在混沌中识别异常峰谷,在表象下追踪隐藏的拓扑结构。助研的员工将这段监控视频剪辑成延时摄影,取名为《星辰与尘埃的对话》。那些闪烁的噪点被重新诠释:或许是某个未被物质诱惑扭曲的电子,正在黑暗里跳着捍卫本真的量子芭蕾。
时间琥珀:
档案室的防磁柜深处,躺着1953年的手写实验记录。蓝黑墨水在宣纸上洇出的字迹,早已与棉纤维发生配位反应,每个数据都像被钉在十字键上的分子模型般稳固。泛黄的纸页间偶尔夹着几粒当年的咖啡结晶,如今成了测量历史纯度的参照物--现代光谱仪显示,这些晶体比当下某些学术成果更经得起衍射检验。管理员说每当梅雨季来临,柜内会自动析出薄霜,那是岁月在替无法言说的坚守发声。有次闪电击穿档案馆避雷针,所有文件却在电磁脉冲中完好无损,物理学家在事故报告里写道:「或许清廉本身,就是最高规格的绝缘材料。」
暮色中的华东理工像座巨型钟摆,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间划出恒定振幅。当最后一班校车驶过分子筛雕塑,不锈钢表面正将月光分解成廉洁光谱——那些被筛选出的纯净频率,终将在黎明时分注入年轻学子的瞳孔,成为他们观测世界的基准波长。
清音共振:
夜色中的校训石会呼吸。当月光漫过「勤奋求实」的篆刻凹槽,石体内的石英晶体便开始释放储存的太阳能量,与荷塘蛙鸣共振出奇妙的频率。物理系教授用激光干涉仪测量过这种振动,发现其波形竟与清廉誓言产生的声波谱高度吻合——或许这就是所谓「金石为开」的量子诠释。
化工楼的通风管道里藏着另一支交响曲。气流穿过精馏塔的筛板时,会发出类似编钟的清越回响。那些不锈钢筛板上的数千个孔洞,每个都是道微型道德关卡:轻组分蒸汽从这里完成与重组分杂质的诀别,如同人的欲念在制度筛网中经历分馏。有位诗人员工在塔底收集冷凝水,说其中凝结着物质世界最干净的寓言——上升的未必是精华,留下的未必是糟粕,关键在于筛孔直径是否经得起游标卡尺的校验。
晨跑队伍掠过实验田时,转基因水稻正在合成特殊的叶绿素。这些被嵌入廉洁基因序列的植株,会在重金属超标的土壤中启动自毁程序——叶片从边缘开始卷曲,将污染物封锁在即将脱落的组织里。生命科学院的展示柜中,这类自我净化标本与纪委的警示教育案例并置,形成跨越界的互文。
体育馆的玻璃穹顶演绎着更宏大的清洁工程。雨水沿曲面汇集到地下的「廉洁水库」,经过砂滤池与活性炭柱的层层净化,最终化作浇灌初心林的甘露。那些水滴在管道中的旅程,恰似年轻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的修炼:穿过学术不端的迷雾,滤去急功近利的泡沫,在循环系统中完成精神层面的反渗透。当喷灌系统启动时,阳光会在水雾中架起七彩虹桥,恍若架设在现实与理想间的清廉之梯。
当校史馆的青铜校徽开始氧化,防腐涂层便自动分泌出缓蚀剂。这种材料与化学学院联合研发的智能涂料,其分子结构被设计成永不开环的莫比乌斯带——没有起点亦无终点,如同廉洁教育在时空中的拓扑延展。
通海湖的荷花又要开了。今年的花萼比往年多出三片,植物学家说这是水体净化程度提升的形态学佐证。我站在分子筛雕塑投下的菱形阴影里,突然读懂那个刻在实验台角落的方程式:
C6H12O6(清廉)→ 6CO2(正气)+6H2O(清流)+能量
这或许就是华东理工最深邃的浪漫——当科学与人文在某个晨曦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整个校园便化作巨大的培养皿,见证着风清气正如何结晶成这个时代最璀璨的析出物。
夜色中的华理如同一座发光的反应釜,徐汇校区工程馆的罗马柱与奉贤校区环形图书馆的玻璃幕墙遥相辉映。在分析测试中心,质谱仪指示灯明明灭灭,正解析着某种新型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而一街之隔的纪委办公室里,电子监察系统同步跳动着科研经费的流转数据,通海湖畔忽然惊起白鹭,翅膀拍散荷塘月色,涟荡开处,可见水底安装着环境学院研发的生态滤材。这些多孔陶瓷载体上培育的硝化细菌,日夜分解着水体污染物,恰如校园里那些无形的净化系统一师德考评的“阳光晾晒台”、员工资助的“清风公示栏”、基建招标的“透明玻璃屋”——在每一个分子、每一寸空间进行着去芜存菁的催化反应。
暮色中的华理校园,徐汇校区老图书馆的琉璃瓦与奉贤校区生态滤池的波纹交相辉映。从 1952 年建校初期手工眷写的《实验数据诚信守则》,到 2025 年区块链赋能的智能监督平台,这所七秩学府始终在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奏鸣,诠释着“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深刻内涵。
当奉贤校区生态滤池旁的路灯渐次亮起,正如新栽的荷花,华理的廉洁文化建设始终保持着破土而出的生命力——向下扎根于制度创新的沃土,向上绽放出与时俱进的清芬。